中国白酒发展的哲学思考2011-06-07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白酒发展的哲学层面,探讨中国白酒的发展内涵、外延;以及中国白酒的美和艺术品味,人文情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白酒的科学精髓,从关系物性和事实科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白酒,可能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白酒界的科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线。非线性的东方文化是中国白酒的发展应该积极把握的艺术本质,只有赞天地之化育,才能“生生不息”。传统科学化和科学传统化都应该把握这个哲学内核。

主题词:中国白酒  哲学  关系物性  非线性  事实科学

作为长期研究我国传统白酒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员,就如何从哲学层面认识中国白酒?把握中国白酒发展的内涵和模式?做一点思考和分析。期翼能对中国白酒和贵州白酒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些本体上的思路和观点。

一  中国白酒定义

中国白酒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依据中国传统精湛的酿造技艺“自然接种、多菌种系统共酵、双边发酵、蒸馏陈酿、精妙勾兑”而成的纯粮蒸馏白酒。

中国白酒饮誉九州,传载千年,积淀着自身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内涵、运行外延和哲学思维。

二 中国白酒认识论

大家都经历过回答中国白酒“好在哪里”的问题,或许都能记得有过“山如何绿、水如何甘甜、历史有多么悠久、工艺有多么精湛、物料是如何精选优质、酒如何好喝、如何醇和、不上头等等”的回答。如果有人问,贵州茅台好在哪里啊,一般都会这么回答的。这就是源于“好山好水出美酒”的普识。很少有人回答什么成分多少、微量结构怎么样、质量结构如何卓越、有哪种成分突出,等等。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从事传统白酒产业学习、研究十多年,认为中国白酒无比神秘,也非常神奇,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特别是精湛的传统酿造技艺,是多菌种系统共酵复杂性生物技术,即使是当今世界的所有认识类科学成果,都无法进行解读。所以回答中国白酒如何好、好在哪里的时候,一般都会说环境优美、工艺精湛、物料优质、历史悠久等等。

其次,中国白酒是讲“中庸和谐”的,是讲“关系物性”的。这就决定中国白酒在哲学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本体面,是追求、创新和探索环境(包括微生物)、工艺、物料(包括曲药)、生物反应器(窖、容器)等的和谐关系和平衡协调状态的。中国白酒的物质现象和产品物性只是在环境、工艺、物料、生物反应器等之间关系发生变化才能显示出来。这点,可以有很多例证,典型的有贵州茅台的易地不能生产(整体关系的和谐变化协调),还有奇香贵州醇的物料关系改变等。所以认为,中国白酒在哲学思维上,都是复杂性体系关系的认识和探索,不是现代线性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和探索。因为用现代线性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思维,的确不能解读中国白酒。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里高津就说过:“经典的西方科学和中国的自然观长期以来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学向来强调实体如分子和原子物质;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物理世界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我相信我们已经走向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归纳,将强调实体实验及定量表达的西方传统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大家都会从这个论述中得到启发(特别是从事我国传统产业经营、管理、科技、开发等人员会有深层的感想),对中国白酒的发展思路、认识思维等,以及在认识中国白酒本体方面,都会更加重视环境、工艺、物料、生物反应器等的基本功能关系,而不再是特别重视它们的物质成分的定量表达。因为中国白酒真正实体物性是我们当今或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无法解读的,特别是酱香型白酒,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其定量物性。

中国白酒的认识需要复杂性思维,以及和谐的哲学观,从关系入手认识它。在保持中国白酒神秘、神奇的实质性哲学精髓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这或许是中国白酒发展的哲学思维认识观。

三  中国白酒的科学化

中国白酒的确需要科学化和国际化,这是大的趋势。但既然中国白酒有自己的哲学认识论,我想在这里强调一下,中国白酒的科学化应该把握一个内核,就是中国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是事实科学,不是认识科学。这是我国传统产业科学化发展都应该把握的内核。可能大家很难理解,简单一点说,把现代科学捧到绝对的高度本身就是不科学。科学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在科学之外,永远会有大量的事实没有被认识。而且科学的第一原则是科学要尊重事实的权威。这就是说,科学是认识的权威,事实是科学的权威。中国白酒美,中国白酒好,中国白酒的传统酿造技艺精湛、博大神秘,这就是事实,这也是科学。所以说,中国白酒的科学化的主线是事实的科学化,不是认识的科学化。中国白酒应该利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范式,走向科学、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因此,中国白酒的科学化主线,不应该是“对象性思维的质构”,不是要求回答“为什么好”的问题。而应该是“意向性思维的关系”,研究、认识和探索“怎么做好”。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科学认识论和西方文化的科学认识论,在思维上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具体说,怎样研究环境、工艺、物料、生物反应器等的关系和谐与和谐关系,酿造出美的产品,才是中国白酒科学化的主线。这才能回归到中国白酒哲学“生生不息和赞天地之化育”的本源上来。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白酒一直在努力运用现代线性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研究、分析白酒,试图解读中国白酒和认识中国白酒,但成效甚微,反而导致相当多的有价值的东西遗弃。可喜的是行业推行的“纯粮固态发酵”认证,得到诸多名酒企业的积极响应。回归传统,不是否定科学,我们仍然要充分利用和运用科学技术,不断研究、认识和解读中国白酒。但是现阶段,否定和大规模改造中国白酒的传统精湛酿造技艺,是不对的。在理论上不能解读中国白酒的确是个问题,但这不是中国白酒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几代人或者上百年时间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来研究认识中国白酒。

当前中国白酒界的科技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认真详细的调查研究本地区、本企业的环境、工艺、物料和窖等的关系和谐,取得第一手资料、数据和图表,制订自己的标准、自己的规范,确定自己的发展范式,画出自己的方圆,创造自己的产业园。贵州茅台在这方面就是践行的典范。往往是越坚持自己的特色,就越容易被世人接受。
每个地方、每个企业,都有环境、工艺、物料和生物反应器等的和谐交互点,都应该可以酿造出高品质的美酒来。当然,在研究“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不能放松生产设备、分析设备、勾兑调味、风味剖析、感官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其成果的运用。

传统科学化和科学传统化是中国白酒科学化之路。

四  中国白酒的艺术品位

对酒的艺术评价就是“美”。我们常常说“美酒”就是这个意思。说明中国白酒是美的,或者说具有美的品位。

对中国白酒的美学追求,可以大致分为酒本身的品质美和品牌形象感知美。这就涉及到感官科学和品牌营销设计。形象感知美或者说品牌美的艺术品位,象贵州茅台长期坚持的品牌价值诉求“酿造高品位生活”,以及贵州茅台形成的历史、历史事件、神秘和神奇,铸造了茅台的尊荣风范;以及水井坊的品牌艺术打造的“高尚生活元素”品牌地位和品牌感染力,就值得借鉴。当然,艺术品位的塑造有阶段性和层次性,需要营销策划和品牌策划。特别是中国白酒的营销策划,不要离开“美”的诉求、感召和扩张。因为“美”是文化中最具有穿透力的和时空投射的。

酒本身的艺术品位,如贵州茅台,其传统酿造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说明茅台是人类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灿烂明珠。从我的感悟,中国白酒是有灵性的,是有情感和生命的,它们是环境、工艺、物料和窖等交互关系和谐运动的平衡美体。如果禅释茅台“酿造高品位生活”另一层意思,就是茅台人用心的实践和用情感的酿制,是传统技艺想象的自然化,是对意向美的理解,是茅台人抒发美的情感的歌曲。所以喝茅台,是品味茅台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美的感悟和践行,所以留恋往返,喝了还想喝,想忘也忘不了。

这仅是一点有趣的想法,中国白酒的艺术品位需要我们的创造、探索、策划和设计,更重要的是对情感和生活美的感悟和践行,形成自家之美、独特风格。

五  中国白酒的人文精神

既然中国白酒是情感、生活的抒发,要表达的人文精神就是情感、生活的传承和交流。中国白酒的人文精神包括民族神韵的品质文化、悠久历史积淀的诚信经营哲学、传统精湛酿造技艺交互关系的和谐性事实科学,以及品牌价值诉求的情感情怀。

中国白酒应该具有一种体面、一种身份、一种档次、一种象征、一份雅致、一份尊贵、一份情怀、一份喜庆、一份温馨、一份祝福等等。这可能就是中国白酒人文精神的空间和着点。一草一木总关情。一瓶酒、一种产品、一个品牌,都应该成为消费者心灵上的一份寄托、交流和感悟。

六 中国白酒发展的把握

中国白酒是高等级产业,一是中国白酒具有不可通约性,象茅台就不能在其他地方酿制;二是中国白酒是事实科学,不是认识科学,具有神秘性和特别的民族神韵;三是中国白酒具有自己的哲学发展范式、思维和规律;四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美的享受,而中国白酒具有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精神能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中国白酒的发展要把握“高等级产业”发展的属性,把握中国白酒发展的哲学内涵和自身的范式,将环境、工艺、物料和生物反应器等的关系和谐,感悟和践行人类生活美的追求,做好、做细、做透营销这篇文章,将品质、品味、品位和品牌串联起来,成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向世界。

作为中国白酒的哲学思考,仅仅是希望提供一种新的启示,对中国白酒的认识应该是一种信仰、信念、境界、情怀、态度和精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世上无难关,只要用真情。

中国白酒会发展得更好,中国白酒一定会辉煌。中国传统白酒产业是最有世界性的。

谨以此文表达对四川沱牌集团李家民总工程师十余年的培养和教导之情的感谢。

参考文献:略

作者:李小兵(1973年5月  四川人   电话:15885737000  邮箱:768058337@qq.com)贵州省酱香型白酒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